发现知识源头,这才是知识新青年该做的事
网络不缺好文章,但缺乏刨根问底的好奇心,网络不缺好知识,但缺乏对好知识的深度思考。举烛探奇,学海钩沉,发现知识源头,这才是知识新青年该做的事。
道理都明白,臣妾做不到,怎么办?这里有一个简单粗暴的笨方法——模仿。
如果你想学习如何精读好文,不仿从这篇堪称追溯源头知识的最佳实践。——《如何深挖知识源头》开始,开智部落李嘉文同学以《人性与暴力》为例,深挖知识源头,得出深度思考总结,
怪不得他说「发现知识的源头后,我发现它们是一块观察世界、理解世界的透镜,帮我打通了对于很多事物的深度理解」
众多好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——提出新鲜的概念与思维模型,让你读起来淋漓畅快,极其过瘾。但如果你还嫌不够继续深挖,怎么办?启动知识挖掘机,开到源头,使劲地挖。
怎么挖?看示范!以「内在动机」为例,「内在动机」是开智学堂极力提倡的内功心法,一旦炼成,什么行动拖延、没有动力、无法坚持等顽疾都不是问题。开智部落靳子阳同学与朱俊同学就开启了一段寻找「内在动机」秘籍的旅程。
靳子阳同学的《内在动机与外部使命》从《创造力》的金句开始:「只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的人,也许能努力前进,但很少能有足够的动机去做分外的事情,去冒险探索未知的领域」。
然后,他深入思考,抽丝剥茧,发现「成功者不是为了迎合某个过去的幽灵,或者未来的一个趋势,他们仅仅是为了更好,这种动力,就像种在大脑里的一颗种子,它自己会有生命和发展的动力,不受任何人左右」,从而揭示内在动机与外部使命的关系,发现行动力持续提升的秘密。
有读者留言说「认认真真看完,为作者逻辑之清晰所叹服。以前也想过此类问题,但无法如此精准地表达。这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内心的冲突。」
朱俊同学的《内在动机的发现之旅》则从阳志平老师的《如何成为内在驱动的人》的金句开始:「声望会一点一点改变人的爱好。你要加上金钱名声等那么多,才能和自己喜欢的事情打成平手」。
然后,他直接去找到「内在动机」的创始人 Edward L. Deci ,然后发现他老人家写的一篇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一自我决定论》,细细阅读之后,他发现内在动机者在创造力、毅力、幸福感这些方面都要优于外部动机,如沐春风,顿时重新认识了自己。
他说,如果不能分辨自己是不是内在动机,不妨假设自己是外在动机驱使者,真诚的面对自己。世界上内在动机的人是极少数的。如果发现自己不是内在动机驱使者,不要灰心,继续寻找自己的内在动机,不断尝试,不断反馈。
看完了以上两位同学的知识源头探求之旅,你对知识源头的好奇之火是否已经劈里啪啦地燃起来了?你心中那条内在动机的小船是否已经呜呜嘟嘟地开起来了?
这就对了,知识新青年该如此!■